蔡伦
将改进后的纸张及造纸工艺献给汉和帝
,汉和帝大喜,将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因为蔡伦被封为
龙亭侯,所以时人便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当时纸张确实被各地采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后汉书》记载:“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
。
”
到了汉献帝时期,左伯又对这种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改进之后的纸张被称为
“左伯纸”,也成为了上层社会
竞相使用的精品纸。
经过两次改进,纸张得到普及,
并逐渐开始取代缣帛、竹简,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书写时的首选材料。
到了这个时候,虽然
纸张已经被发明出来数百年,但是普及率依然不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当时的
纸张无法防蛀,容易被损坏。第二个就是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了。当时人们认为,
“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如果纸张不能解决自身的短板,人们还是不会大规模使用的。
葛洪
东晋时,著名的道教人物、医
药
家
葛洪
在炼丹的时候为了延长纸张的寿命,意外想到了
把黄蘖熬取汁液,然后用它来浸染纸张,使其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
?这种纸被称为“黄麻纸”,虽然颜色不算白,但是防虫防蛀的效果还不错,一直到唐宋还有人用。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谈到:“
嘉裕中,置编校官八员,杂对四馆书,给吏百人,悉以黄麻纸为大册写之,自是私家不敢辄藏
”。
到了这个时候,
纸张的短板终于全部消除,其取代竹简、绢帛也是大势所趋了。到了桓玄称帝之后便下令,“
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到了这个时候,历经三百多年,
纸张才终于普及起来。
从
纸张的发明和普及中我们可以看见,我国四大发明中两个都是和炼丹有关,可见道教思想在我国的根深蒂固。而且从发明到普及竟然用了三百多年,除了
纸张自身的短板之外,人们的思想观念起到了很大作用。改造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是多么困难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