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
02
早、中、晚稻
在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之下,又可分为早、中、晚稻等不同类型。早、中、晚稻主要根据播种期和收获期而划分。
早稻(90-100天)一般于3月底、4月初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
中稻(120-150天)一般于4月初、5月底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晚稻(150-170天)一般于6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上中旬收获
早稻(90-100天)一般于3月底、4月初播种,7月中下旬收获
中稻(120-150天)一般于4月初、5月底播种,9月中下旬收获
晚稻(150-170天)一般于6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上中旬收获
同一地区,种完早稻可以接着种植晚稻,俗称双季稻。而中稻生育期较长,同一地区一年只能种植一次。
03
我国水稻种植区域分布
我国稻作区划分以自然生态环境、品种类型与栽培制度为基础,结合行政区划,划分为下列6个稻作区(一级区)和16个稻作亚区(二级区)。
一、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岛和台湾5省、自治区。稻作面积居全国第二位(台湾地区除外),约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22%,品种以籼稻为主, 山区也有粳稻分布。
华南的双季稻一般第一季稻4月下旬插秧,7月下旬收割;第二季稻8月前插秧,10月底收割。
二、华中单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北和秦岭以南,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的中南部、江西、湖南、湖北、重庆和四川(除甘孜藏族自治州外)9省、直辖市,以及陕西和河南两省的南部。
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59%,其中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太湖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等地历来都是我国著名的稻米产区。
早稻品种多为常规籼稻或籼型杂交稻,中稻多为籼型杂交稻,连作晚稻和单季晚稻为籼、粳型杂交稻或常规粳稻。
三、西南单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包括湖南省西部、贵州省大部、云南省中北部、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8%。
这个区域水稻垂直分布带差异明显,低海拔地区为籼稻,高海拔地区为粳稻,中间地带为籼粳稻交错分布区。
四、华北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和山西等省、直辖市及河南省北部、安徽省淮河以北、 陕西省中北部、甘肃省兰州以东地区。
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3%,品种以粳稻为主。
五、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黑龙江省以南和长城以北,包括辽宁省、吉林省、 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9%。稻作期一般在4月中下旬或5月上旬至10月上旬。品种类型为粳稻。
六、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
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地区,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和山西省大部。
稻作面积约占全国稻作面积的1%,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光能资源丰富。主要种植早熟粳稻。
作为世界水稻的发源地,中国人吃了七千年的大米,农耕社会特质已潜移默化的成为了中国人民族性的一部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中国农业社会数千年不断的循环,劳动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自古以来中国人根植于农村大地,按着一年四季的韵律周而复始的运转,从中提升出年头至岁尾富有情趣的岁时节日。如今,无论身在何处,每个中国人的厨房里都少不了一个米缸,记忆中也留有那舍不掉的米香。
本文转自米稻+,查看更多,关注公众号:米稻Plus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