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堂号〗
汪氏以平阳、六桂、越国等为其堂号。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03
〖堂联〗
汪姓的堂联有:执戈卫国(汪荌);酿酒筵宾(汪伦)。状元甘雨(汪应辰);童子春风(汪洙)。君子笃操(汪澈);儒士宗传(汪藻)。龙骧世泽(汪文和);越国家声(汪华)。在璞草堂,尝留吟稿(汪新);雅安书屋,亦辑诗篇(汪荌)。清代三友流芳远(汪莱);吴门四汪享誉高(高汪士鋐)。航海居先导(汪大渊);医方集大成(汪昂)。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何如诗所传(汪昉自题联)。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汪士慎)。好右探周礼;嗜奇穷汉碑(汪中自题联)。不因果报勤修德;岂为功名始读书(汪竹坪自题联)。夕阳诸岭出;晴雪万山分(汪万于诗联句)。为政十年心,经纬百方除太甚;临岐一尊酒,绸缪万语望重来(范肯堂赠汪星剑联)。集著浮溪,大展词林学问(汪藻);名魁金榜,遍洒状元甘霖(汪应辰)。
04
〖名人〗
九九版《辞海》收录汪氏34例,《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汪氏337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录382例。汪姓历史名人汉代有汪文和,为会稽令;五代十国时吴有汪台符,歙县人;宋代著名诗人汪藻、汪元量,宰相汪伯彦;元代中书左丞汪惟正,明代散曲家汪元亨,总督汪乔年;清代有画家汪士慎,书法家军机大臣汪由敦,著名学者汪中。
05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山西省有汪姓13764人,临汾市1434人,洪洞县213人。
06
〖供橱〗
汪姓祖宗神位供奉在大槐树祭祖堂四号供橱。
07
〖字辈〗
山东淄川西河翟氏各支字辈谱为:三支:“孔陶滋敬慕,淑善会明良,心传本孝友,福德庆吉祥”。四支:“钦承先业,丕绪纯修,近守贻训,远启方猷。
懿德维继,家世显谋”。五支:“勤以作所,慎乃肇基,宏谟允树,家法惟持。宗 志畅懋,尚承容礼,世执传玺,同贵长”。七支:“万祥建云瑞,富裕荣华要,顺 利元亨通,文武继儒生,乾坤震巽中,光明恒星辰,雷雨山川清”。八支:“延(宝) 克修厚德,丕振家声立谟远”。九支:“殿汝本焕培铭清树煦”。
〖迁徙〗洪洞大槐树移民滕县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滕县级索镇翟庄村 ;新安翟氏一支始祖讳宗南,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安县韦庄村;新河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亭则头官村、梨园村;新河翟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大田庄村;新河翟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新河县西马官村;濮阳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瓦岗寨村、徐镇翟忠陵、庆祖镇翟寨;濮阳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郎中乡翟寨村;濮阳翟氏另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南湖;濮阳翟氏另一支始祖讳大老,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广济寺老鹳窝迁居清丰县巩义乡南山岗(翟堤口),至三世祖讳宽迁濮阳县西北白仓村;濮阳翟氏另一支始祖讳执中,字帝臣,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居濮阳县西白仓;濮阳翟氏另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濮阳县渠村乡南湖、翟家庄;通许翟氏一支始祖讳来洪,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杞县,始祖因来自洪洞,故称来洪公,示不忘也,子孙分布通许、开封县陈留镇、睢县等地;清丰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清丰县双庙;舞阳翟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舞阳县章化;河间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居河间县石槽乡,兄弟三人为不分居异地,改姓“回、翟、常”,故有回、翟、常为一家;静海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居静海县西翟庄村;凉城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凉城县东十号;平阴翟氏一支始祖讳升,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居平阴县平阴镇翟庄村;大城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居大城县王文镇翟轴北村;清丰翟氏另一支始祖讳大老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清丰城东北四十五里南山岗堤口(后为翟家堤口,现演为翟家)。现后嗣散居于翟湾、翟家、西白仓、观城、翟庄、南秦庄、西阳町、樊庄、前朱庙、十王庙、龙王庙、仙庄、双井、前夏沟、黄堂、韩庄等地。
阳谷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阳谷翟庄;阳谷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问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阳谷翟庄;东昌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东昌翟楼;鲁河镇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鲁河镇翟;八公桥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八公桥镇翟寨;海通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南湖;海通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翟家庄;海通翟氏一支始祖于明初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翟寨;海通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翟忠陵;海通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翟家;海通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迁河南省海通乡大翟弯。
德州翟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齐河县翟庄;德州翟氏一支始祖讳仲于明景泰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齐河县翟寺;德州翟氏一支始祖于清初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临邑县翟家;德州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末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德州夏津县翟庄;枣庄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朝时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山东省枣庄滕州翟庄;济宁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鱼台东大翟;济宁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洪武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鱼台西大翟;济宁翟氏一支始祖于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任城傅庄;济宁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任城翟庙;济宁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金乡翟庄;济宁翟氏一支始祖于明嘉靖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山东省济宁梁山县翟庄;亭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朝由山西洪洞迁山东省寒亭区西利渔;高青翟氏一支始祖于明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迁山东省高青县黄庄。
先秦时,翟姓活动主要在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一带。进入秦汉以后,由于北部隗姓翟人的加入,翟姓发展很快,北进入东北,南已经驻足江苏、安徽。
进入唐、宋时期,翟姓过长江向南和向东部发展,很快进入湘浙赣地区,到明、清时各地都有翟姓的足迹了。
宋朝时期,翟姓大约有10万人, 大约占了全国人口 的0.13%, 排 在 第一百一十二位。当时河南为翟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翟姓总人口的 18%。翟姓主 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广东、江苏,四省大约占了翟姓总人口的65%。其次分布 于安徽、陕西、河北、湖北。全国形成了以豫鲁为中心向东、南、北三方向散射的翟姓分布区。
明朝时期,翟姓不足10 万,约占全国人口的 0.1%,排在第一百四十五位。山东为翟姓第一大省,约居住了翟姓总人口的 35%。全国翟姓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河南、山西、河北,此五省大约占全国翟姓总人口的 82%。其次分布于广东、安徽、浙江、湖南。翟姓人口主要向东方和南方地区迁移。全国基本形成以山东为中心的向外分布格局。
〖分布〗当代翟姓的人口已有 140 万,为全国第一百二十位姓氏,大约占全国 人口的0.11%。自宋朝至今 1000 年中翟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翟姓 的第一大省为山东,大约占全国翟姓人口的20%。全国翟姓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 河北,这三省集中了翟姓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西、陕西、吉林,这 四省又集中了翟姓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以山东为中心的向外递减的翟姓分布 带。在鲁豫晋、京津、冀辽、吉林大部、黑龙江南部、内蒙古东南部、皖苏北部、湖北北段、陕西东部、云南西南,翟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2% 以上, 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8% 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 18%,该地区居住了大约 61% 的翟姓人群。在皖苏南部、上海、浙江北端、江西北部、湖北大部、湘渝北段、广东中部、贵州西端、云南中部、新疆西北、陕西西南、宁夏 东部、甘肃东端和西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吉林西端、黑龙江大部,翟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0.2% 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 2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 23% 的翟姓人群。
翟
大槐树镇:梗壁社区居民委员会、南周壁、南辛堡、西池社区居民委员会、秦壁
赵城镇:南街
广胜寺镇:马头、曹生、南秦、南郇
万安镇:万三、西桥庄、石家庄、下辛府
苏堡镇:西尹壁、董家垣、后山头、蜀村、古县、董寺
曲亭镇:董庄
堤村乡:安定堡、李村、平垣、上张端、好义、许村
龙马乡:西龙马、景村、赤荆
翟
翟翔:明万历年间人,原籍山西浑源,任洪洞县训导。(《洪洞县志·职官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